学术前沿
走近我们
母乳成分研究
婴幼儿营养健康
儿童营养健康
孕产妇营养健康
实用工具
在人体肠道的正常菌群中,除了更为人们所熟知的细菌,还有真菌存在。肠道真菌在菌群中所占的比例较小,但也对维持肠道微生态和机体健康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随着现代测序技术的进步,肠道真菌群在人体生理、病理过程中所起作用逐渐受到关注,生命早期肠道真菌群的建立和演替同样至关重要,婴幼儿肠道真菌和肠道细菌共同参与肠道菌群平衡的维持和肠道免疫的调节,并与肠道疾病、代谢性疾病及过敏性疾病等的发生密切相关。
一、生命早期肠道真菌种类及其影响因素
针对婴幼儿肠道真菌的研究没有肠道细菌更为广泛,目前,已知的生命早期肠道真菌包括担子菌、子囊菌、酵母菌、假丝酵母菌、马拉色菌等,与生命早期肠道菌群的定植相似,肠道真菌的定植也受到分娩时的孕周、分娩方式、喂养方式、抗生素的使用等因素的影响[1]。有研究发现,母乳中存在真菌群,其中,担子菌门和子囊菌门为优势门,马拉色霉菌属、肉片齿菌属和青霉菌属次之[2];虽然,与细菌相比,这些真菌的数量要低一个数量级,但这些真菌同样在维持肠道微生态平衡中发挥着作用。
图1. 肠道菌群随环境改变的演化[1]
二、肠道真菌-细菌之间的相互作用与肠道菌群平衡
肠道细菌和真菌之间经过数千年的演化,已经形成了多种相互作用的方式,包括互利共生、共栖、寄生和竞争,通过这些相互作用可调节菌群之间的平衡,维持机体的健康状态。不同种属之间相互作用各不相同,目前已知的肠道细菌-真菌之间详细的相互作用见图2[1]。
在正常情况下,肠道真菌和细菌共同稳定肠道微生态,从而维持肠道黏膜的屏障功能,如酵母菌可发挥益生菌作用,抑制菌群紊乱,增强机体免疫功能,预防便秘,改善消化功能等。但是,当肠道菌群紊乱时,肠道真菌也可能成为条件性致病菌,作为感染源,引起全身侵袭性真菌感染,包括尿路、皮肤软组织、腹腔感染等[3]。
图2.肠道细菌和真菌的相互作用[1]
三、肠道真菌对婴幼儿疾病的影响
肠道真菌群的多样性和稳定性的改变与机体的健康和疾病状态密切相关,不仅包括肠道疾病、还包括代谢性疾病及过敏性疾病。
首先,肠道真菌与婴幼儿胃肠道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马拉色菌和布拉酵母菌可以用来预防婴儿的腹泻,而在炎症性肠病的患儿中,可观察到担子菌、白色念珠菌相对丰度增加,而酿酒酵母菌的相对丰度降低,但婴儿肠道早期的真菌定植或真菌暴露是否与炎症性肠病发病相关仍然未知[4]。
其次,在成人中的研究显示,肥胖人群的肠道真菌与健康人群相比,多样性明显下降,其中毛霉菌属是健康人群中的优势菌而在肥胖人群中检出率低[5]。同时,也有动物模型的研究显示,布拉氏酵母菌在肥胖和2型糖尿病的治疗中可能起到有益的益生菌治疗作用[6],儿童的研究显示,肠道假丝酵母及酵母属的丰度降低与肥胖相关[7]。但婴幼儿时期,肠道真菌菌群定植与肥胖的关系尚无相关的报道。
此外,早期肠道真菌的定植或可改变生命早期的肠道免疫,肠道真菌的改变与后期过敏性疾病的发生有关[8]。有研究发现,婴儿的粪便样本中念珠菌和红酵母菌的扩张,使儿童期过敏性疾病发生的风险增加[9]。
小结
生命早期婴幼儿肠道真菌菌群与肠道细菌相似,同样会受母亲孕周、分娩方式、饮食等因素影响,肠道真菌的平衡与健康和疾病密切相关,关于生命早期肠道真菌的定植及其对健康的影响,虽然相关的研究尚不充分,已有初步的研究显示,部分特定的肠道真菌与肥胖、过敏性疾病、小儿腹泻、炎症性肠病等疾病的发生存在一定关系。生命早期肠道真菌的研究才刚刚起步,未来需要进一步明确肠道真菌的建立和演变过程,及其与健康和疾病的关系。
参考文献:
[1]Richard M L, Sokol H. The gut mycobiota: insights into analysis, environmental interactions and role in gastrointestinal diseases[J]. Nature reviews Gastroenterology & hepatology, 2019, 16(6): 331-345.
[2]Boix-Amorós A, Puente-Sánchez F, Du Toit E, et al. Mycobiome profiles in breast milk from healthy women depend on mode of delivery, geographic location, and interaction with bacteria[J]. Applied and 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 2019, 85(9): e02994-18
[3]唐圆,贺璐,谢果珍,谭周进.肠道真菌研究进展[J].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19,31(11):1341-1346.
[4]曾嘉琦,彭丽华,杨云生.婴幼儿肠道真菌菌群的建立和演替[J].解放军医学院学报, 2019, 40(12): 1196-1198.
[5]Luan C, Xie L, Yang X, et al. Dysbiosis of fungal microbiota in the intestinal mucosa of patients with colorectal adenomas[J]. Scientific reports, 2015, 5: 7980.
[6]Everard A, Matamoros S, Geurts L, et al. Saccharomyces boulardii administration changes gut microbiota and reduces hepatic steatosis, low-grade inflammation, and fat mass in obese and type 2 diabetic db/db mice[J]. MBio, 2014, 5(3). e01011-e01014.
[7]Borgo F, Verduci E, Riva A, et al. Relative abundance in bacterial and fungal gut microbes in obese children: a case control study[J]. Childhood Obesity, 2017, 13(1): 78-84.
[8]van Tilburg Bernardes E, Pettersen V K, Gutierrez M W, et al. Intestinal fungi are causally implicated in microbiome assembly and immune development in mice[J]. Nature communications, 2020, 11(1): 1-16.
[9]Fujimura K E, Sitarik A R, Havstad S, et al. Neonatal gut microbiota associates with childhood multisensitized atopy and T cell differentiation[J]. Nature medicine, 2016, 22(10): 1187-1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