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前沿
走近我们
母乳成分研究
婴幼儿营养健康
儿童营养健康
孕产妇营养健康
实用工具
婴幼儿时期是身体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也是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时期。健康的饮食行为能够为婴幼儿良好的营养状态提供保证,而良好的营养状态又是婴幼儿健康成长的必要条件。婴幼儿不会完全执行正确的饮食行为以保证其营养需求,从而有可能出现不同类型的进食问题,部分婴幼儿的进食问题甚至长期存在,影响其生长发育[1]。其中,挑食是婴幼儿常见的不良进食问题之一。
挑食在儿童中发生率较高,且有随年龄增加上升的趋势。上海市1-6岁儿童饮食行为问题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儿童挑食发生率为39.7%,且挑食率从1岁组的12.2%上升至6岁组的49.2%[2]。此外有调查显示 ,根据家长报告,4-6月婴儿、7-12月婴儿、13-24月幼儿、25-36月幼儿挑食比例分别为7.37%、11.96%、21.67%和36.20%[3] 。
什么是婴幼儿的挑食行为?
婴幼儿的挑食行为指婴幼儿在进食过程中对某些食物挑剔或仅吃几种自己喜欢或习惯的食物,主要是流质或质地细腻的食物,而对新的食物特别是固体和较粗糙的食物,常抗拒不愿尝试;即使是进食少量的固体或略粗糙食物也均是囫囵吞或长时间含在口中,不能很好地进行咀嚼和吞咽[1]。例如很多儿童不吃蔬菜水果,或者不能接受某种性状的食物,如糊状、固体或较粗糙的食物。婴幼儿的挑食行为表现包括[4]:如果自己吃饭会避开某些食物、不主动夹菜、把不喜欢吃的菜剩在碗里等;若是家长喂饭,多会采取把头扭开、转移话题等。还有的婴幼儿会把不吃的东西扔在桌子上和地上、把喂进去的饭吐出来、发脾气、哭闹、满屋子跑等。
婴幼儿挑食行为的评价标准是什么?
通常判定挑食的标准是——讨厌或拒绝进食某种特殊的食物或食物种类。但是对于婴幼儿挑食行为,目前尚无统一明确的定义,现有研究多以家长自报的挑食行为作为评判婴幼儿挑食的标准。然而,家长对儿童挑食行为判断的准确性尚需验证。一项研究发现,小于12月龄婴儿的家长对其是否挑食、挑食种类的判断准确性低,而13-36月龄儿童的家长对其挑食行为的判断准确性较高[3]。
即家长对儿童挑食行为的判断准确性随年龄增加有上升趋势,可能的原因有:
(1)12月龄前婴儿的饮食习惯尚未固定,接触到的食物种类有限,不利于家长判断;
(2)随着儿童年龄增高,家长的喂养经验随之增加,更能较为准确地观察和判断儿童的饮食行为。
家庭如何应对婴幼儿的挑食行为?
引起婴幼儿挑食行为的原因主要有遗传、家庭喂养方式、父母饮食习惯不良等[4]。由于家长在制作食物过程中的固有习惯以及其自身口味的轻重,在制作婴儿食物时可能出现有倾向性地添加盐或糖等调味品,导致婴幼儿对食物的挑剔,进而减少其对某些食物的选择和接受度[5]。因此,家长自己要首先形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和行为;其次,家长应掌握辅食添加的正确顺序和方法,避免过早引入调味品;与此同时,家长应采取适当的喂养方法,给予婴幼儿充足的尝试新食物的机会,鼓励强化婴幼儿好的进食行为。进餐时,避免使用强迫、惩罚、哄骗等方法强迫婴幼儿吃某种食物;在适当的时候,可以允许婴幼儿选择自己喜欢吃的食物。通过预见性指导,建立积极的喂养关系,可减少或避免婴幼儿形成挑食等不良饮食行为习惯。
参考文献:
[1]薛敏波,等。婴幼儿进食行为异常的临床评估和干预。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8, 23(11): 844-6.
[2]金星明,等。上海市1~6岁儿童饮食行为问题的流行病学调查。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9, 4(17): 387-9.
[3]李子一,等。家长自报4 ~36 月龄婴幼儿挑食行为的准确性评价。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2014, 46(3): 383-8.
[4]孙睿。从“不挑食”到“不过分挑食”——幼儿挑食行为表现、原因及对策。四川:四川师范大学,2015.
[5]林穗方,等。婴幼儿早期喂养行为现状及其影响分析。实用医学杂志,2009, 25(20): 3499-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