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孕产妇营养健康>喂养行为

    母乳是0-6个月婴儿理想的天然食物,母乳喂养不仅有利于婴儿的近期和远期健康,也对母亲的身心健康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母乳性黄疸是指纯母乳喂养的新生儿在出生后第3~5天由于摄入母乳量不足,胎粪排出延迟,导致肠肝循环负荷增加,血清胆红素升高,最终达到血清胆红素干预标准的症状。母乳性黄疸常有生理性体重下降>12% 1近年来随着母乳喂养的普及,以及医护人员对母乳性黄疸认识的提高,母乳性黄疸发病率有逐年上升趋势,成为近几年黄疸相关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

 

 

母乳性黄疸分类和特点

 

    母乳性黄疸根据发病时间的不同分为早发性母乳性黄疸和迟发性母乳性黄疸 2

 

  •     早发性母乳性黄疸:发生于生后1周内的母乳喂养儿,多与喂养不足、喂养次数偏少、肠蠕动缓慢密切相关。高峰常发生在出生后3~4 d,与生理性黄疸发生及高峰时间相似,需进行鉴别。母乳性黄疸胆红素水平更高,持续时间较久,可长达1~3个月,且多见于初产妇。哺乳较晚及喂养不足是母乳性黄疸出现的原因之一。生理性黄疸是由于红细胞破坏增多和新生儿肝脏尚未发育成熟,处理胆红素的能力有限所引起的,大部分新生儿在生后2~3 d出现,4~5 d达高峰,足月儿7~10 d消退,早产儿2~4周消退,在此期间婴儿除黄疸外一般情况良好,食欲佳,无其他异常情况,生理性黄疸不需要治疗,预后良好 3

  •  
  •     迟发性母乳性黄疸:发生于出生后5-15d,黄疸持续2-3周,甚至2-3个月。迟发性母乳性黄疸与多种原因导致的胆红素肝肠循环增加密切相关。其发生与生理性黄疸在时间上难以严格划分,既可紧随生理性黄疸发生,也可在生理性黄疸减轻后又加重。迟发性母乳性黄疸多无任何临床症状,生长发育良好。黄疸程度以轻度、中度为主,重度较少见,预后一般良好。

 

母乳性黄疸是否需要中断母乳喂养?

 

    母乳性黄疸的治疗主要包括帮助母亲成功建立母乳喂养行文,确保新生儿摄入足量母乳,必要时补充配方乳。

 

    母乳性黄疸与母乳喂养密切相关。母乳喂养是婴儿的最佳喂养方式,医护人员应尽量消除乳母对于母乳性黄疸的恐惧,鼓励和教育母亲进行正确的母乳喂养,而非单纯停止母乳喂养 4。美国儿科研究院建议轻、中度黄疸的患儿应该继续给予母乳喂养 5。对于早发性母乳性黄疸,如果胆红素水平不是非常高,可适当增加哺乳频率,但仍提倡“按需哺乳”。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新生儿学组对于母乳性黄疸是否需要停止哺乳的建议是:血清胆红素<257μmol/L(15mg/dl)时不需停止母乳喂养,>257μmol/L时可暂停母乳喂养3天,改人工喂养 1。要注意的是,对于已经习惯了纯母乳喂养的新生儿,突然中断母乳喂养可能会造成新生儿的营养素摄入量减少,大小便排出减少,甚至导致胆红素水平的进一步升高。

 

    最新发布的《母乳喂养促进策略指南(2018版)》也建议 6,母乳相关性黄疸婴儿不应中断母乳喂养(强推荐)。乳母产后1个月时仍坚持母乳喂养的婴儿黄疸发生率较低(19% vs 42%, P<0.01),院内临时中断母乳喂养的婴儿黄疸发生率较高(64% 比 36%, P<0.05)。对患有母乳相关性黄疸的婴儿短期中断母乳喂养,会阻碍治疗过程中母乳喂养行为的回归。

 

 

母乳性黄疸如何治疗?

 

    母乳性黄疸的治疗包括 1

 

  •     光照疗法:光照治疗是降低血清游离胆红素的简单且有效的方法,通常用于重度母乳性黄疸。(不同出生时龄的足月新生儿和不同胎龄或出生体重的早产儿黄疸干预标准请参阅《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诊断和治疗专家共识》1)。光源可选择蓝光(波长为425~475nm)、白光(波长550~600nm)或绿光(波长510~530nm)。光疗方法主要为单面光疗法和双面光疗法。

  •     药物治疗 2:轻症患儿无需特殊的药物治疗,中、重症患儿治疗可以同其他新生儿黄疸治疗方案。目前常用于治疗新生儿母乳性黄疸的药物主要有:

①肝酶诱导剂,如苯巴比妥、尼可刹米,可以诱导肝细胞中葡萄糖醛酰转移酶的活性增高,促进胆红素的结合,增加肝脏胆红素的清除。

②药用炭、琼脂、蒙脱石散等可阻断胆红素肝肠循环,减少胆红素重吸收。

③肠道益生菌可促进新生儿正常肠道菌群的建立,加速肠道内胆红素还原成尿胆原、粪胆原排出体外,并可降低粪便黏度,促进胃肠蠕动,有利于肠道中的胆红素排出。

 

    此外,根据《母乳喂养促进策略指南(2018版)》 6,对于诊断明确的母乳相关性黄疸婴儿,当胆红素水平低于光疗界值时,不建议光疗和其他治疗(强推荐);对于诊断明确的母乳相关性黄疸婴儿,当胆红素水平达到光疗指征,允许母亲在婴儿光疗间歇期进行母乳喂养并照顾新生儿(强推荐);对诊断明确的母乳相关性黄疸婴儿,若一般情况良好,无其他并发症,可常规预防接种(强推荐)。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新生儿学组。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诊断和治疗专家共识。中华儿科杂志,2014, 52(10): 745-8.

[2]. 汤明旭,等。母乳性黄疸的研究进展。医学综述,2014,20(16): 2968-70.

[3]. 吕有道,等。母乳喂养与新生儿黄疸的关系。儿科药学杂志,2013,19(2): 21-3.

[4]. Schwartz HP, et al. Hyperbilirubinemia: current guidelines and emerging therapies. Pediatr Emerg Care, 2011, 27(9): 884-9.

[5]. Keister D, et al. Strategies for breastfeeding success. Am Fam Physician, 2008, 78(2): 225-32.

[6].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儿童保健学组。母乳喂养促进策略指南(2018版)。中华儿科杂志, 2018, 56(4): 261-6.

推荐文章
母乳糖复合物(HMGs)保护婴儿免受病原体感染

2022年4月14日
母乳喂养不仅维持婴儿的生长发育,也保护婴儿免受病原体的感染。母乳低聚糖(HMO)保护婴儿免受病原体感染的作用已得到充分研究和证明,低聚糖除了以游离形式存在,也常常以糖复合物的形式存在。目前,学术界对母乳糖复合物(HMGs)及其保护作用关注尚少。

前沿解读 | 母乳3′-唾液酸乳糖与婴儿期语言发育呈正相关

2022年9月1日
在母乳α-四糖(+)的群体中,HMO对婴儿存在潜在的认知益处。母乳α-四糖(+)的婴儿中可观察到3′-SL和ELC得分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且这种关联与接受性和表达性的语言子域得分密切相关。这一结论为理解HMO与婴儿早期认知发育之间的关联提供了新的见解,也为婴配粉的研发提供了新的依据。

母乳科学与婴幼儿配方食品制造技术六大研究热点(一) | 系统掌握母婴营养需求,明确特殊群体营养特征

2023年1月10日
《母乳科学与婴幼儿配方食品制造技术六大研究热点》文章将分为六期推送,本期为您分享《热点一 | 系统掌握母婴营养需求,明确特殊群体营养特征》。

专家视点 | 核苷酸促进婴幼儿健康的循证依据

2022年10月25日
人体内的核苷酸主要由机体细胞合成,并不以食物为主要来源,因此,核苷酸对婴幼儿健康的功效及影响机制以往未作为研究重点。除了蛋白质、脂类、碳水化合物、维生素、矿物质等,母乳中天然存在的核苷酸成分,同样值得关注。

第六届YMINI母乳研究高峰论坛花絮视频
备受瞩目!伊利母乳研究学术研讨会召开,母乳研究产业化应用成果获行业权威专家点赞

2022年8月25日
8月20日,备受婴儿配方食品行业瞩目的母乳研究线上学术研讨会举办,本次会议以“伊利母乳研究学术研讨会——探索母乳奥秘·点亮科研之光”为主题,由伊利主办,行业众多权威专家参会。

母乳科学与婴幼儿配方食品制造技术六大研究热点(三) | 开展真实世界研究,阐释母乳成分的协同健康作用

2023年2月6日
《母乳科学与婴幼儿配方食品制造技术六大研究热点》文章将分为六期推送,上一期,我们分享了《六大研究热点(二)| 深度探索母乳组成模式,完善母乳成分图谱》,本期,我们继续为您分享《六大研究热点(三)| 开展真实世界研究,阐释母乳成分的协同健康作用》。

母乳科学与婴幼儿配方食品制造技术六大研究热点(二) | 深度探索母乳组成模式,完善母乳成分图谱

2023年1月16日
《母乳科学与婴幼儿配方食品制造技术六大研究热点》文章将分为六期推送,上一期,我们分享了《六大研究热点(一)| 系统掌握母婴营养需求,明确特殊群体营养特征》,本期,我们继续为您分享《六大研究热点(二)| 深度探索母乳组成模式,完善母乳成分图谱》。

母乳低聚糖(HMO)和婴儿肠道健康

2020年4月21日
婴儿胃肠道健康与胃肠道微生物群、内分泌和免疫都密切相关,并可因喂养方式、抗生素的使用及环境因素的影响而改变。母乳喂养尤其能够维持婴儿胃肠道的健康,不仅与母乳提供的生长所必需营养素、母乳微生物有关,还和多种母乳低聚糖(HMO)有关,特别是维持胃肠道健康的2′-岩藻糖基HMO。

前沿解读 | 从细胞层面探索母乳世界的奥秘

2022年12月19日
为研制出与母乳相似的配方奶粉,大量研究已经描述了母乳成分中有益成分,如因有助于建立婴儿肠道微生物群,目前对母乳微生物组中存在的细菌研究也较为热点。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