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孕产妇营养健康>学术前沿>专家视点>体重管理&身体活动

郑薇 博士

北京妇产医院 围产内分泌代谢科 助理研究员

擅长围产期营养,特别是肥胖孕妇体重管理

致力于母婴营养代谢研究,发表SCI及核心期刊论文30余篇

 

    妊娠期母亲身体会发生一系列生理变化,以适应胎儿生长发育和产后泌乳的需求。根据胎儿在体内的生长发育特点,孕妇的体重也随之呈现不同速度的增长。孕早期是胎儿器官形成期,以细胞分裂为主,而细胞体积增长不明显。该时期胎儿体重平均每周增加约10克,这一阶段孕妇的体重增加主要为脂肪的储备。从孕中期开始,胎儿体内不仅进行细胞分裂,同时细胞体积也在不断增大,进入生长发育的加速期,此时孕妇体重也随之快速增长。

 

不合理增重对身体的影响

 

    合理的孕期增重是良好妊娠结局的保证。孕期增重过多会增加妊娠期糖尿病、妊娠期高血压及剖宫产等的发生风险,导致出现巨大儿、大于胎龄儿的概率增加[1] [2] [3],影响儿童期肥胖,以及增加成年以后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4]。而孕期营养不良可引起胎儿宫内生长发育受限、死亡率升高以及出生体重过低等[1]。根据全国多中心研究结果显示,按照美国医学研究院(Institute of Medicine,IOM)推荐标准,我国仅有37%孕妇孕期增重适宜,而约有38%和25%的孕妇分别存在孕期增重过多和增重不足的问题,其中约有58.3%及71.2%孕前超重和肥胖的孕妇妊娠期增重过多[5]。由此可见,我国孕妇需要引起对孕期体重管理的重视。

 

孕期体重自我管理方法

 

    孕期体重应有科学的管理方法。大量研究证实,膳食、运动管理及体重监测等措施可有效减少孕期增重过多情况的出现,并降低妊娠期糖尿病等发生风险[6,7]。与传统综合管理模式相比,对孕妇的社会支持、激发动机、自我效能、鼓励其进行体重的自我监测等可能是体重控制的关键点[8],这也是IOM提出的孕期体重管理策略的重要建议[9]。自我体重监测与管理一直是控制体重的重要途径,近期一项荟萃分析结果报告,自我体重监测可以有效减重,而未增加孕妇心理问题。相反,随着饮食控制和对身体满意度的增加,女性抑郁症、抑郁症相关症状,以及对体重和体型的不满程度均有所减少和下降[10]

 

    但值得注意的是,与非孕期相比,孕期体重管理更为复杂。过度控制体重可能引发酮症,影响胎儿智力发育,严重时甚至危及母儿生命安全。同时膳食不均衡可能引起营养素的过剩或缺乏,影响母儿妊娠结局及远期健康。而不合理的运动方式及强度也可能增加流产等风险。因此,专业医生或营养师的指导与孕妇的自我体重监测与管理相结合,是妊娠期的体重管理更为安全有效的方式。

 

孕妇个性化体重管理的实施方案

 

    孕妇在怀孕前后的各个生理指标均不尽相同,应根据孕前体重应制定个体化的体重管理目标,以达到最佳体重管理结果。研究发现,超重肥胖孕妇无论孕期增重是否在IOM推荐范围内,发生巨大儿、大于胎龄儿的风险均远高于孕前体重正常的孕妇。同时有证据表明,肥胖孕妇尤其是重度肥胖孕妇,即使孕期体重不增加,也不会减少宫内发育迟缓、低体重儿、小于胎龄儿等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风险[11]。因此对于肥胖孕妇应根据增重情况及胎儿生长发育的监测,实施个体化的体重管理,并且管理应尽早开始,最好提前到孕前。

 

    另一方面,目前对于特殊孕妇群体的体重增加尚无特定的推荐值。尽管孕早期体重增加过多可能增加妊娠期糖尿病的发生风险,但尚缺乏证据表明对于已经发生妊娠期糖尿病的孕妇,其孕期增重应少于正常孕妇[12]。此外,对于身高较矮的孕妇(低于157cm),其是否初产、是否青少年妊娠等,均不影响孕期适宜增重的推荐范围[9]

 

科学的体重管理应当始于孕前

结合母亲的生理变化

和胎儿的生长发育进行合理的增重

同时重视产后体重恢复

才能获得良好的母儿远期健康结局

 

参考文献:

[1] Goldstein R F, Abell S K, Ranasinha S, et al. Association of Gestational Weight Gain With Maternal and Infant Outcome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 Jama, 2017, 317(21): 2207.

[2] Liu Y, Dai W, Dai X, et al. Prepregnancy body mass index and gestational weight gain with the outcome of pregnancy: a 13-year study of 292,568 cases in China[J]. Arch Gynecol Obstet, 2012, 286(4): 905-11.

[3] Haugen M, Brantsaeter A L, Winkvist A, et al. Associations of pre-pregnancy body mass index and gestational weight gain with pregnancy outcome and postpartum weight retention: a prospective observational cohort study[J]. BMC Pregnancy Childbirth, 2014, 14: 201.

[4] Nehring I, Lehmann S, Von Kries R. Gestational weight gain in accordance to the IOM/NRC criteria and the risk for childhood overweight: a meta-analysis[J]. Pediatr Obes, 2013, 8(3): 218-24.

[5] Li G, Kong L, Li Z, et al. Prevalence of Macrosomia and Its Risk Factors in China: A Multicentre Survey Based on Birth Data Involving 101 723 Singleton Term Infants[J]. Paediatric & Perinatal Epidemiology, 2014, 28(4): 345-50.

[6] Sanabria-Martinez G, Garcia-Hermoso A, Poyatos-Leon R, et al. Effectiveness of physical activity interventions on preventing 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 and excessive maternal weight gain: a meta-analysis[J]. BJOG, 2015, 122(9): 1167-74.

[7] Bennett C J, Walker R E, Blumfield M L, et al. Interventions designed to reduce excessive gestational weight gain can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f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s[J]. Diabetes Res Clin Pract, 2018, 141: 69-79.

[8] Hill B, Skouteris H, Fuller-Tyszkiewicz M. Interventions designed to limit gestational weight gain: a systematic review of theory and meta-analysis of intervention components[J]. Obes Rev, 2013, 14(6): 435-50.

[9] Rasmussen K M, Yaktine A K, Rasmussen K M, et al. Weight gain during pregnancy: reexamining the guidelines[J]. National Academies Press, 2009.

[10] Zheng Y, Klem M L, Sereika S M, et al. Self-weighing in weight management: a systematic literature review[J]. Obesity (Silver Spring), 2015, 23(2): 256-65.

[11] Bodnar L M, Pugh S J, Lash T L, et al. Low Gestational Weight Gain and Risk of Adverse Perinatal Outcomes in Obese and Severely Obese Women[J]. Epidemiology, 2016, 27(6): 894-902.

[12] Wong T, Barnes R A, Ross G P, et al. Are the Institute of Medicine weight gain targets applicable in women with 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J]. Diabetologia, 2017, 60(3): 1-8.

推荐文章
母亲孕期糖摄入与子代早产/超重/肥胖的发生风险

2019年4月28日
近年来,儿童肥胖的发病率不断增高,已成为全世界范围内的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的主要问题之一。肥胖主要与遗传因素、环境因素、营养过剩、缺乏运动等有关。另一方面,人们对糖和无热量或低热量的人工甜味剂的消耗量日益升高。

产前服用罗伊氏乳杆菌对新生儿肠绞痛的预防作用

2020年7月31日
最后4孕周的孕妇补充罗伊氏乳杆菌LR92 DSM 26866可预防婴儿腹痛的发生并减轻其严重程度。但与分娩和喂养方式无显著关联。

赵艾博士:妈妈的膳食影响孩子的口味

2020年2月28日
综上所述,从胚胎期孩子就开始了他的味觉体验之旅,母亲的膳食可以通过改变羊水、母乳的风味,帮助孩子更好的接受不同的味道,从而避免挑食、偏食的发生。因此,建立孩子良好的饮食习惯,应从孕期做起,从母亲的膳食做起。

孕期心血管健康对子代心血管健康的影响

2021年6月29日
妊娠期母亲的心血管健康或可影响子代终身的心血管健康,为探讨二者之间的关联,来自美国的研究者们通过一项队列研究,验证了二者之间的关系,该研究近期发表于美国医学会杂志(JAMA)。

孕期补充益生菌对母亲和孩子肥胖相关DNA甲基化的影响

2019年5月29日
益生菌是在人体消化系统内存活的有益微生物,有协助进行食物消化,清除致病微生物和合成维生素的作用。一些发酵食物,例如:酸奶、味噌、奶酪、大豆发酵品(tempeh)和泡菜等,含有天然的益生菌,而益生菌补充剂也被证实可以缓解消化不良、过敏反应、肠易激综合症等症状,并可以预防由感染或抗生素引起的腹泻。有研究指出,孕期女性补充益生菌可以降低产后腹部脂肪堆积[1],同时抑制新生儿第一年体重的过度增加[2]。那么益生菌是怎么影响孕妈和孩子体重的呢?

孕期DHA摄入对婴儿神经发育的影响

2021年3月1日
膳食营养对大脑的结构和功能发育至关重要。其中,二十二碳六烯酸(22:6n-3,DHA)是婴儿大脑结构和发育所必需的。虽然目前DHA尚没有被纳入孕期常规营养补充剂,但DHA在胎盘生长和早期发育过程中的作用及孕期母体DHA状况对婴儿神经发育的影响已经受到较多的关注[1]。

孕期补充维生素D对母婴免疫健康的影响

2021年5月31日
自1983年开始,维生素D受体(VDR)在人单核巨噬细胞中被发现,维生素D的免疫调节功能开始受到关注。现代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使得对维生素D的免疫功能及其机制有了更好的理解,孕期是生命早期发育的关键时期,孕期维生素D的摄入对母体和子代的免疫系统都将产生影响。

孕期营养需求

2018年11月25日
孕早期叶酸缺乏可引起死胎、流产或胎儿神经管发育畸形;孕中晚期叶酸缺乏会导致巨幼红细胞性贫血。孕期叶酸的摄入量应为每天600μg膳食叶酸当量(dietary folate equivalence, DFE)。除常吃含叶酸丰富的食物外,整个孕期还应每天口服叶酸补充剂400μgDFE。

营养健康 | 乳制品对孕产妇的健康作用

2020年4月21日
综上所述,重视孕产期营养对孕产妇和孩子的健康至关重要,只有平衡膳食,保证多样化的食物来源,才能获得足够且适量的营养。乳制品是孕产期平衡膳食不可缺少的食物种类,孕产妇摄入乳制品,不仅是钙质补充的最佳食物来源,也为优质蛋白质、维生素和微量元素摄取提供了多样化的食物来源。

孕妈想要接种疫苗?你想知道的都在这

2021年5月31日
新冠疫情使人们对疾病预防的意志提高,积极开展孕期疫苗接种的观念教育,杜绝“疫苗犹豫”现象导致的延迟或拒绝疫苗接种是未来推动孕期免疫接种的关键[8]。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