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婴幼儿营养健康>特殊婴幼儿营养需求

    母乳是早产儿的最佳食品,但是随着泌乳时间的延长,母乳中一些营养素的水平显著降低,不能满足早产儿快速生长的需要。母乳强化剂(Human Milk Fortifier,HMF)又称母乳营养补充剂,是一种包含多种营养素的添加剂。我国早产儿喂养建议提出,母乳中加入HMF可提高母乳中部分营养素的含量及能量密度,满足早产儿的生长发育需求[1][2]

 

    母乳强化剂在国外已有30多年的发展史,但在我国多数临床医护人员对母乳强化剂的认识仍不充分。为进一步规范HMF使用,中华新生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组织专家成立项目组,经共同起草和反复讨论,于2019年形成了国内首个“早产儿母乳强化剂使用专家共识”[3]。现将主要内容摘录如下。

 

母乳强化剂的种类和数量

 

1、HMF按照制备原料不同分为人乳来源、牛乳来源或其他哺乳动物乳来源的HMF,牛乳来源的HMF因为成本相对较低,在我国临床广泛使用;

 

2、按照性状不同分为粉状和液态HMF,粉状母乳强化剂即目前临床上常用的产品;

 

3、按照蛋白质特性分为水解蛋白和非水解蛋白HMF。

 

HMF的使用对象

 

《共识》推荐出生体重<1800g的早产儿使用HMF

 

    国外HMF的临床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出生体重<1500g的极低/超低出生体重儿。而我国3项应用HMF的临床研究均以出生体重<1800g的早产儿为研究对象,其他人群尚缺乏充足的临床研究证据的支持。

 

开始使用HMF的时机

 

1、对于有HMF使用指征的早产儿,《共识》建议母乳喂养量达50~80 ml/(kg·d)时开始使用HMF。

 

2、出生早期不具备HMF使用指征的早产儿,如后期出现生长落后或因疾病限制液体入量而需要使用相对高能量密度喂养物时,可在医生指导下择时使用。

 

    目前针对HMF开始使用时间的研究结果尚不统一,母乳强化应用研究协作组建议喂养量达到80ml/(kg·d)时开始添加HMF;中国医师协会新生儿科医师分会营养专委会提出,母乳喂养量达到80~100ml/(kg·d)时开始添加HMF。临床实践中,HMF添加时机需考虑和评估早产儿加奶速度,加奶速度快者可稍晚添加HMF,否则,需早些添加。

 

HMF的使用方法

 

1、HMF必须加入母乳中使用。从半量强化开始,如早产儿耐受,3~5天内应达到标准的足量强化;如早产儿对HMF耐受性差,可适当延长达到足量强化的时间。

 

2、HMF用量需遵医嘱,添加剂量要准确,使用前需充分溶解、混匀。

 

3、医院内添加HMF需按无菌操作原则在配奶间进行;家庭中添加HMF需遵循清洁操作原则。

 

4、根据我国医院现行管理能力及操作流程,结合母乳渗透压升高主要发生在添加 HMF后2小时内,建议使用HMF时现配现用。

 

个体化强化原则

 

    个体化母乳强化的方法主要包括“调整性强化”及“目标性强化”,目的是达到相应胎龄早产儿的目标营养摄入量。

 

1、调整性强化:基于早产儿的代谢反应进行个体化强化。在肾功能及出入量正常的情况下,蛋白质摄入量与血尿素氮(Blood Urea Nitrogen,BUN)水平相关,BUN<3.2mmol/L代表蛋白质摄入不足,BUN>5.0 mmol/L代表蛋白质摄入过量。这种强化方法被认为是安全可行有效的,可以促进早产儿的蛋白质摄入及体格生长。

 

2、目标性强化:以定期母乳成分分析为基础,并以此指导个体化强化。这种方法被认为是确定母乳中主要营养成分含量的一个可靠的方法,但是没有参考早产儿个体代谢及营养吸收方面的差异,同时,操作还受检测设备可行性和检测方法准确性的制约。

 

HMF使用过程中的监测

 

    无论是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NICU)住院期间还是出院后,母乳强化过程中均需对早产儿体格生长进行定期监测,并采用生长曲线进行评估。必要时可配合血生化监测。

 

1、体格生长指标监测:除需关注体重、身长、头围的绝对增长外,还需关注各指标之间的关系。

 

2、血生化监测:包括血BUN及血钙、血磷和碱性磷酸酶,还需进行血红蛋白水平监测。

 

注意事项

 

1、HMF中对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进行了添加,但不同品种之间添加量有差异,且通常添加量不能完全满足早产儿的需求,使用中需予以关注。对HMF补充不足的部分,应在监测下额外补充。

 

2、HMF中含有的蛋白质和矿物质等成分加入母乳后会提高母乳渗透压,而乳汁渗透压过高可延缓胃排空、增加肠道内渗透压,可能导致胃肠道黏膜缺血,增加NEC风险。因此,HMF使用过程中需监测血电解质和酸碱平衡。

 

参考文献:

[1]《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新生儿学组,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儿童保健学组。早产/低出生体重儿喂养建议。中华儿科杂志,2009,47(7): 508-10.

[2]《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儿童保健学组,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新生儿学组。早产、低出生体重儿出院后喂养建议。中华儿科杂志,2016,54(1): 6-12.

[3]早产儿母乳强化剂使用专家共识工作组,中华新生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早产儿母乳强化剂使用专家共识。中华新生儿科杂志,2019,34(5): 321-8.

推荐文章
伊利携手乳业国创中心《Nature》与院士专家共话母乳营养,启动AI应用平台助力婴幼儿健康

2024年5月5日,第六届YMINI母乳研究高峰论坛在京举行,本次论坛由国际顶尖科学期刊《Nature》、国家乳业技术创新中心与伊利全球母婴营养研究中心联合举办。

第二届中国母乳科学大会丨伊利“领航者”计划正式启航,聚顶流力量创健康未来

2022年8月9日
2022年8月5日至7日,在第31个“世界母乳喂养周”来临之际,由中国营养学会、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联合主办的第二届中国母乳科学大会在京隆重召开。

前沿解读 | 母乳中的生物活性因子:改善生命早期肠道炎症

2022年10月17日
母乳中的微生物、免疫和代谢成分已被证明可以在肠道炎症及NEC预防的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这些生物活性因子可共同促进婴儿健康的胃肠道功能,为母乳喂养的婴儿提供炎症调节和保护作用,并具有降低远期慢性炎症性疾病发生风险的潜在作用,对改善婴儿的短期和长期健康结局至关重要。

母乳糖复合物(HMGs)保护婴儿免受病原体感染

2022年4月14日
母乳喂养不仅维持婴儿的生长发育,也保护婴儿免受病原体的感染。母乳低聚糖(HMO)保护婴儿免受病原体感染的作用已得到充分研究和证明,低聚糖除了以游离形式存在,也常常以糖复合物的形式存在。目前,学术界对母乳糖复合物(HMGs)及其保护作用关注尚少。

母乳低聚糖(HMO)和婴儿肠道健康

2020年4月21日
婴儿胃肠道健康与胃肠道微生物群、内分泌和免疫都密切相关,并可因喂养方式、抗生素的使用及环境因素的影响而改变。母乳喂养尤其能够维持婴儿胃肠道的健康,不仅与母乳提供的生长所必需营养素、母乳微生物有关,还和多种母乳低聚糖(HMO)有关,特别是维持胃肠道健康的2′-岩藻糖基HMO。

改善母乳喂养现状,伊利母婴营养研究院携力守护母乳力量

2019年5月29日
母乳是6个月以内婴儿最适宜的天然食物,也是最能满足婴儿生长发育所需的食物。世界卫生组织(WHO)建议纯母乳喂养应坚持到6个月,有条件者应母乳喂养至幼儿2岁以上。但由于受多重因素的影响,世界各国的母乳喂养特别是6个月纯母乳喂养的现状并不乐观。联合国儿童基金会(UNICEF)和WHO 2018年资料显示,0~6个月全球婴儿纯母乳喂养率约为40% [1],与WHO目标有一定差距。

专家视点|婴幼儿配方食品的可选择成分

                                                                                                              …

母乳科学与婴幼儿配方食品制造技术六大研究热点(一) | 系统掌握母婴营养需求,明确特殊群体营养特征

2023年1月10日
《母乳科学与婴幼儿配方食品制造技术六大研究热点》文章将分为六期推送,本期为您分享《热点一 | 系统掌握母婴营养需求,明确特殊群体营养特征》。

第十五次全国围产医学学术会议 | 伊利最新系列母乳研究成果发布

2021年9月28日
2021年9月23-25日,中华医学会第十五次全国围产医学学术会议在四川省成都市隆重召开。会议为妇产和儿科专家学者提供了绝佳的学术和交流平台,多名权威专家展开精彩演讲,数千名学者齐聚一堂,共逐围产医学领域前沿,碰撞学科观点,交流诊疗理念。

母乳喂养与母乳性黄疸

2019年3月6日
母乳是0-6个月婴儿理想的天然食物,母乳喂养不仅有利于婴儿的近期和远期健康,也对母亲的身心健康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母乳性黄疸是指纯母乳喂养的新生儿在出生后第3~5天由于摄入母乳量不足,胎粪排出延迟,导致肠肝循环负荷增加,血清胆红素升高,最终达到血清胆红素干预标准的症状。母乳性黄疸常有生理性体重下降>12% 1。近年来随着母乳喂养的普及,以及医护人员对母乳性黄疸认识的提高,母乳性黄疸发病率有逐年上升趋势,成为近几年黄疸相关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


推荐文章